◎小编手记◎
凌征强先生是广东图书馆界的名人,我入行不久就知道了,但一直没有机会拜望。去年得知凌先生换了轨道,就想约一篇"从业抒怀",这一愿望终于在2018年春节前后实现。而今作品在手,细细读来,心潮澎湃——凌先生回顾了自己从1994年大学毕业到现在在图书馆的24年从业点滴。高中毕业报考大学时,同很多图情学生一样,被"情报"一词迷惑,"上当受骗"读了图书情报专业;但毕业后,却钟情图书馆,扎根图书馆,励精图治,使供职的图书馆在学校和师生心目中从"边缘"走向了"中心",实现了人生价值。在24年里,凌先生在文献资源建设、人才培养和提升图书馆影响力等方面展现了诸多的图书馆管理智慧和经验,而在学术研究、名与利等方面也有着厚实的思考与感悟。掩卷沉思,满眼都是凌先生在图书馆平凡岗位上不知疲倦,充满激情地谱写学习、奋斗的励志之歌的画卷。感谢凌先生,让刘小编在可以开始偷懒的年龄不敢妄想偷懒。
从"受骗"到"钟情"
——24年图书馆职业生涯记录
凌征强
《图书馆论坛》"从业抒怀"栏目于1995年创办,至今23年。我从2006年左右开始关注并喜欢上这个栏目,经常被图书馆前辈们丰富的人生经历所折服,被前辈们深情的人生感悟所感动,前辈们的敬业精神也深深地影响着我,但从来没有想过自己也会写文章来感怀从业经历。2018年1月29日,《图书馆论坛》刘洪编辑向我约稿,我才醒悟:不经意间,从1994年大学毕业到现在,居然在图书馆从业24年了。于是我尝试好好回忆自己的24年图书馆职业生涯。
□ 糊里糊涂入行,钟情图情职业
我进入图书馆行业,完全可以用"糊里糊涂"来形容,甚至有点"上当受骗"的感觉。我来自农村,父母是地道的农民,家庭条件欠佳,因此高考填志愿时非常明确:师范院校,为的是免学费,有师范生伙食补贴。我清楚记得,本科、专科志愿填的均是华南师范大学,本科第一志愿是数学专业,但填专科志愿时被专业名字"图书情报学"给吸引住了。之所以毫不犹豫地报这个专业,一是看到该专业往年的录取比例大约为73:1,比华师许多专业的录取难度高,认为这个专业肯定很热门,是好专业;二是看到"情报"两个字,以为未来可以在情报部门工作,甚至以为可以做文职特工人员,完全没考虑到除了"情报"还有"图书"两个字,而且它排前面,现在回想起来感觉甚为可笑。
也许是天意弄人,"糊里糊涂"考上了毫无了解的专业。我高三上的是重点班,高中三年都担任团支部书记,平时成绩总体不错,高考前两次模拟考成绩也很理想,但高考时政治科目跟模拟考预测相去甚远,只有400多分(当年广东高考采用标准分制,讲究各科均衡,单科低于平均分500分会拉低影响个人总分),最终总分达到608分,只能进入专科线(当年全国大学的招生录取比例只有25.33%),由此,数理化成绩一向不错却未能读上喜欢的本科数学专业,读上的却是当初以为可以在情报部门工作的"图书情报学"专业。记得开学后跟同学们聊天,许多同学都有一种被专业名称欺骗了的感觉,特别是男生,不少人当初极不情愿读这个专业,一毕业就转行的大有人在。但于我而言,也许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上当受骗"的专业成了一生钟情的职业。
上大学后,上课考试,按部就班,能享受每月72.98元的伙食补贴,来自农村的我已十分满足。图情不是特别喜欢的专业,学习心态是及格便可,所以毕业时成绩只是中等,印象中全班53人,综合测评排名,前15名中男生只有一名,我自然在15名之后。还好,大学时光并没有荒废,功课虽然不算突出,但用课余时间练习了书法、绘画、围棋、乒乓球等,培养了多种兴趣爱好,并在担任系学生会"宣传部长"职务、四份家教、三份兼职中得到了很好的锻炼,也培养了自己每做一件事都非常专注的精神,这些为未来的职业生涯起到了辅助作用。
毕业时,没有门路,也没有人指点,听说有招聘就去试试,没想到用人单位普遍认为综合能力较强,参加三次应聘面试,居然就收到三份录用通知书,一份是梅州市团委,一份是广东教育学院(现为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图书馆,而我选择了广东外国语师范学校(简称"省外师")图书馆。选择省外师,出于两个考虑:一是想留在广州工作,广州是大城市,对寒门学子具有莫大的吸引力,只要有选择就不考虑回老家梅州;二是省外师是中专学校,专业人才不会太多,容易脱颖而出,又是外语类学校,感觉有发展前景。回想起来,当初的选择非常正确。1994年7月1日到省外师报到后,图书馆职业生涯便开始,而且一干就是24个年头。期间我有几次离开图书馆的机会,但都主动放弃了,而且希望未来继续在这一行干下去。
□ 勤奋努力工作,接受多岗锻炼
正如我所料,入职之初,省外师图书馆职工不过7人,专业人员只有一位高五届的同门师兄。作为新参加工作人员,我怀着对未来的憧憬,加上从此自食其力,不再增添父母的经济负担,工作自然相当卖力。
1995年上半年,图书馆打算启用集成管理系统,我是该专项工作的主力。那个年代很少有中专学校上图书馆管理系统。系统上马前的工作准备和处理没有现在先进,不能批量处理图书数据,需要将全馆图书的主要信息手工填写成工作单,再输入计算机。图书馆人力不足,计算机处理能力强的人员更少。我想到了借力,借助母校师弟师妹的力量,于是跟华南师范大学信息管理学系指导实习的老师沟通,组织了两批生力军;第一批是15名低一届的师弟师妹来馆实习,第二批是25名低两届的师弟师妹来馆参加社会实践。我担任指导老师,管理和指导实习和社会实践,解决他们的住宿等后顾之忧,为他们争取实习经费、工作补助等。这既解决了母校安排实习生实习的需求,让师弟师妹们有所收获,也使图书馆管理系统上马前的准备工作顺利完成,并提升了自己的业务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与师弟师妹们建立了深厚感情,到现在碰到他们还会一块回忆当年愉快工作的时光。经历此次专项工作实践,我明白一个道理: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团队的力量非常重要,这为我后来走上管理岗位后非常注重培养工作团队奠定了基础。
中专图书馆的业务量不大,完成本职工作后还有一些闲暇时间。我没有让自己闲下来,积极参与学校的其它工作,在能力突显的时候,领导会交派更多的任务。回想起来,入职后兼任过的工作真不少。例如,利用艺术方面的特长完成两次校史馆、办学成果展厅和广东音乐展览馆等4个专业展厅的制作和建设,担任过四五年学校重大活动的摄影和学校宣传画册、宣传广告等的设计;利用计算机方面的优势为外语系、继续教育学院等制作网站;担任过教工团支部书记、分工会主席、行政后勤党支部宣传委员和组织委员等;担任《信息检索与利用》《信息收集与处理》《优秀著作选读》课程负责人,从事近10年一线教学工作;参与"创新强校工作"2014-2016年建设规划的制订,主持完成"项目五: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工程"的编写,担任总报告"第五、第六部分"编写小组组长,承担规划终稿的统稿、校对和方案上报;参与"省级示范性培育院校验收",担任验收工作组的秘书组组长,作为校内专家审核验收材料;在广东省小学、幼儿园"百千万人才培养工程"名教师培养项目中担任过两期培养对象的导师(第一期任深圳组组长、第二期任数学组组长)。经过多种岗位锻炼,自己的综合能力得到了提升。
当然,自己也在一直进修,不断提升各方面的能力。比如,1997年进修中央党校"行政管理"专业;2001年进修华南师范大学"计算机软件与理论"专业研究生主干课程;2002年9-11月在中山大学参加国家信息产业部国家信息化工程师认证考试管理中心的培训,分别考取了由美国通信工程协会颁发的"网络工程师"认证证书和国家网络技术水平考试二级证书;2005年进修北京大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2007年进修华中科技大学"软件工程"专业;2010年做中山大学国内访问学者。多年的进修与积淀,让自己拥有很好的专业基础和计算机基础,加上多年管理岗位的锻炼,逐步将自己打造成专业型、管理型和技术型相结合的复合型人才。
□ 偶获前辈指点,踏上科研之路
2002年,因缘结识《图书馆论坛》原常务副主编邹荫生。在邹老师指点下,开始认识、接触科研,逐渐明白图书资料系列的职称评审过程及职称评审条件。他一句"我看好你!"让我信心满满,并下决心尝试。
在起步阶段,我主要结合专业工作和计算机优势进行图书情报方面的应用性研究,参与同事或同行的课题。2003年10月第一次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题为《信息技术与图书馆发展》,现在回头看文章水平不算很高,但对初学者来说是莫大的鼓励。此后科研兴趣大增,乐在其中,发表的论文无论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逐年提高,课题研究也从参与者的身份向主持人的角色转变,课题级别不断提高。
勤勉之道无他,有恒而已。2003年,省外师与广东艺术师范学校合并升格为大专院校——广东外语艺术职业学院(简称"广外艺"),我从中专图书馆馆长转变为高校图书馆馆长,业务范围扩大,管理难度加强,身兼数职,非常繁忙。上班忙得不可开交,不可能做研究,就特别珍惜下班之余、周末、寒暑假等,这些时间基本用于潜心钻研,有几年经常凌晨一两点才休息。随着研究的深入,我意识到单纯论文写作是不够的,要想提升学术水平,主持课题必不可少,可以使研究主题更集中、视野更全面、理解更深入。于是在过去15年的学术历程中,我集中围绕图书馆管理、信息资源管理两个方向开展研究,坚持每年有1-3篇论文发表,大多数论文依托课题研究成果,同时参与教材和著作编写。在取得正高职称后的9年里,我也没有丝毫松懈和停滞,没有任何一年间断过。时至今日,已发表学术论文近40篇,其中核心期刊论文近20篇;主持或参与课题20余项;主编教材3部,参编著作8部;多次获得学校"科研成果奖"和"科研先进个人"称号,获得教学、科研、行政和行业等奖励20余项。当然,这些成果对学术大腕来说微不足道,但却是我在科研道路上一直努力、勤勉而有恒的明证。
学术生涯是孤苦的,只有真正置身其中,才会感受到快乐!当年我华中科技大学的硕士生导师方少红教授大年初一早上用邮件回复硕士论文的修改意见时,中山大学的访问学者导师曹树金教授深夜两点多钟还回复我的学术问题时,我就明白:没有节假日、不分昼夜是科研人员正常的状态。我庆幸自己在科研旅途中找到了快乐,挑灯夜战之时,可以忘记一天的疲劳,甚至忘却一天的烦恼。我完全相信,业余时间的努力和探索可以决定一个人的人生高度甚至命运。
学术生涯也是清贫的,科研付出获得更多的是社会效益,或者说是获得业界学术价值的一种认可。几年前浙江一高职院校图书馆馆长告诉我,他的同事做了一个统计分析,发现我近5年在CSSCI来源期刊上发表的论文影响力在全国高职院校图书馆馆长中排名第三,我顿时觉得所有付出都是值得的,有一种莫大的成就感和满足感。我有一些做生意的高中同学有上千万甚至过亿身家,他们通过努力成为行业翘首。我开玩笑说:如果从个人努力程度和行业佼佼者角度分配财富,我或许也可以归入他们一类,至少也应是个小富翁,但选择了中专与高校,选择了图书馆行业,选择了学术之路,也就选择了清贫。
□ 廿年管理历程,铸就职业巅峰
我工作24年,其中20年是在馆长岗位上度过的。1997年8月担任中专学校图书馆馆长,2003年学校合并升格后继续主持图书馆工作,直到2017年调离。我曾戏言:"凌馆就是临管,也就是临时管管。"但没有想到,这一管竟然长达20年。担任科研处处长时兼任馆长,也不愿意离开图书馆老本行。
两所中专学校图书馆的资源基础、员工素质和图书馆在学校中地位都比较差。学校升格为高职院校,对图书馆的要求完全不同、期望更高,图书馆被定位为学校文献信息中心,承担着为学校教学、科研和学生服务等职能。于是在管理过程中,我主要从文献资源建设、馆员队伍培养和提升图书馆影响力三方面下功夫。
首先是文献资源建设取得长足进步。通过10几年努力,馆藏总量相比学校合并升格时翻了近三番,纸质图书增长3倍多,数字资源由空白到初具规模。学校合并之初只有21万册图书,到我调离时共有文献资源137万册(种);克服各种困难建立了50种数字资源数据库,实现重点专业都有一种以上数字化资源库。这对本科院校来说并不算什么,但对我们来说并不容易。2003-2016年,每年图书、报刊、数字资源建设专项总经费少的时候只有80万元,多的时候不超过200万元,跟条件较好的每年有五六百万元甚至上千万元的高职兄弟馆比较相去甚远,经费不足对资源基础薄弱的图书馆来说是不小的难题。
我用常规的经费保障学校重点专业的资源和共享率高的数据库,然后在学校二级部门"化缘"争取经费支持图书馆资源建设。我性格随和,跟同事们相处融洽,与学校各部门的中层干部关系不错,也通过多年积淀在学校获得认可,有了一定的影响力,因此想办法说服各部门挤出他们的一些专项经费用于图书馆专业资源建设。2011-2016年,学校教务处、示范办、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等部门和国际贸易学院、应用外语学院、音乐舞蹈学院、学前教育学院、基础教育学院、继续教育学院、思想政治教学部等二级学院均出资为图书馆建设专业资源或建设专用设施,累计获得经费近1000万元,很好地补充了图书馆的经费不足。
其次是队伍建设取得成效。身在其位,必谋其职。作为一馆之长,不仅自己要勤于研究,也要影响、带动同事,以科研带动工作并推动队伍建设是非常有效的管理措施。在学术研究的摸索中,我逐渐意识到学术团队、队伍建设的重要性,重视、强化图书馆学术队伍的建设与培养,通过任务部署、帮扶指导等方式,鼓励馆员积极参与课题申报、论文发表、学术交流,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要求馆员将研究与工作紧密结合,将工作实践上升到理论高度。即使研究基础较为薄弱的馆员,也要求有积极的科研态度,因为只要主动收集资料、查阅文献,尝试撰写论文,就会有提高、有进步。在自己的带领和指导下,图书馆的整体科研水平有了明显的进步,科研成果逐渐多了起来。根据学校科研处的统计,通常情况下图书馆的科研参与面达到75%以上,位于学校各二级单位的前列。图书馆在学院合并之初只有1名副高职称人员和4名本科学历职工,经过几年培养,通过在职进修和招聘补充的方式改变图书馆人员的学历和专业结构,不论是学历提升还是职称评定,都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图书馆在高峰时期,全馆工作人员24人中,拥有正高职称1人,副高职称8人,高级职称人数占37.5%,这种比例在高职院校图书馆中极为少有;有硕士7人,本科学历11人,全馆1/3为图情专业人员,1/4为计算机专业人员,形成了一支学历结构和专业结构合理、富有朝气、精干高效的服务队伍。8个副高职称人员中,大部分属自己一手培养,他们大都参与了我的课题,其论文发表前我提过修改意见,甚至许多同事职称评审的资料准备、表格填写及答辩稿我都做过辅导和修改。3名80后(一个1981年,两个1982年)副高是"得意之作",其中两位是大学毕业参加工作后9年,一位是8年就评上副高,这在广东高职院校中比较少有。
最后是图书馆连续10年在职能部门评估中名列前茅。2006年,学校启动行政教辅等15个职能部门评估的绩效考核工作,由学校评估督导办公室牵头,监察审计处全程监督,每学年评估一次;评估结论分为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四种。评估标准为:排名前20%为优秀;排名前60%为良好;60分以下为不合格;其余为合格;根据等级该学年职能部门的标准岗位津贴总额分别按1.2/1.1/1.0/0.9/系数发放;由学校领导、中层干部、二级学院的教师代表和学生代表组织考核团队对每个部门工作业绩、服务意识、社会声誉、创新力等4个方面8个评估要素进行赋分,全部在网上独立完成,部门总得分由"校领导赋分×20%+职能部门参评人员赋分×30%+系(部)参评人员赋分×50%"组成,其中职能部门的参评人员不评价本部门。评估过程透明、公平,结果完全按最终的总评分数确定。2006―2016年,图书馆连续10年名列前茅,其中8次排名第一,2008年、2009年排名第二;连续10年拿到职能部门评估优秀等级,每年整个部门的绩效奖金额外增加20%。2013-2014学年,我主持的科研处也被评为优秀,是目前为止科研处获得的唯一一次优秀等级。
管理工作琐碎,只有用心和细心经营,才会收到成效。以上评价结果说明学校领导、中层干部和师生对图书馆工作的肯定。通过10余年努力,完全颠覆了学校领导和师生对图书馆无足轻重的刻板印象,职业生涯走上自己的小小"巅峰"。
□ 创造多项记录,收获诸多荣誉
在24年中,勤勉有加,兢兢业业,付出不少,收获也多,创造或刷新了多项记录,收获了诸多意想不到的荣誉,我十分满足。
1997年担任中专学校图书馆馆长,当年25岁;2003年学校合并升格,2004年担任高职院校图书馆馆长,那年32岁,是学校最年轻的中层正职,持续7年,2011年第三届干部换届时记录才被打破。
图书馆2006-2016年连续10年在职能部门评估中获优秀等级,是迄今为止唯一一个获此荣誉的部门。2013-2014学年,科研处和图书馆同时获得优秀等级,占当年3个优秀等级当中的两个,开了一人同时管理两个部门均获得优秀的先例。
2009年12月,晋升正高级职称,那年37岁,是当年学校最年轻的具有正高职称的教师,2013年记录才被打破。
2012年2月,受聘学校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成为非校级领导担任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的高校先行先试者。通常情况下高校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由校长或主管科研的副校长担任。
2012年10月,受聘中山大学资讯管理学院图书情报专业硕士兼职导师;2013年9月,受聘华南师范大学图书馆学专业学术型硕士生兼职导师,是广东高职院校图书馆界的唯一代表。
2015年9月,荣获"南粤优秀教育工作者"称号,是广东图书馆界获此殊荣的第一人。
2015年10月,受聘广东图书馆学会副理事长,是广东高职院校图书馆界的唯一代表。2016年4月,受聘中国图书馆学会第九届理事会高职院校图书馆分委会委员,是广东高职院校图书馆界两位代表之一。
2016年7月23日,受茂名市委宣传部邀请,主讲"茂名大讲堂"第87讲,作《"互联网+"与我们的生活》专题报告,首开广东高职院校图书馆人士登上大讲堂的先例。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如今荣誉已逝,看淡过去,憧憬未来,需要重新脚踏实地,继续在职业良田深耕,继续在科研路上奋斗,期待着下一个20年!
□ 职业生涯变动,继续图林情缘
前面提过,我有几次离开图书馆的机会,但都主动放弃了,均源于对图书馆职业发自内心的热爱。对我来说,近年有两次职业生涯的选择和变动影响最大。
第一次重要的选择和变动是2013年。广外艺原科研处处长提拔为学校副校长后,学校党委书记找我谈话,希望我接任科研处处长。我考虑几天后,基于对学校的责任和校领导的信任,决定接下这个担子,但提出个人愿望:不离开图书馆。党委书记问我理由,我说了三点:一是我在图书馆工作了近20年,有深厚的感情,也积累了较好的人脉,是个人职业上升及最具影响力的阶段,希望通过努力可在广东及至全国高职院校图书馆界产生一定影响;二是希望保留这个平台,有利于自己继续图书馆前沿问题研究和承担兼职硕士生导师职责;三是科研处是行政管理部门,而图书馆是自己的专业根基,脱离图书馆完全从事管理工作,等于丢了根基。党委书记表示理解。后经党委会讨论,决定任命我为科研处处长兼图书馆馆长。这一次由于我的坚持,最终没有离开图书馆。2014年7月第四届中层干部换届时规定不能同时担任两个部门的负责人,于是两个可报名的公开竞聘志愿,我只填了第一志愿:图书馆馆长,第二志愿空白。当填报志愿公布后,同事们大跌眼镜,表示不理解,以为我第一志愿肯定填报科研处处长,第二志愿是图书馆馆长,虽然我在科研处处长的岗位上做得不错,成功举办5年一次的第二届科研工作会议,制定了未来5年的科研发展规划,理顺了学校科研管理及激励机制,获得上下认可。是的,为了钟爱的职业,我选择留在图书馆。有时候坚守需要一定的勇气和胆略,图书馆事业需要有痴情坚守的人!当然,这种坚守不一定被人理解。
第二次重要选择是2016年,这是我职业生涯最大的变动。2016年国庆期间,我偶然看到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招聘图书馆高层次人才的消息,我的学历、职称、年龄等各方面条件完全吻合,深思熟虑后我报名应聘,面试、考核、体检、档案审核等程序一切顺利,申请调离时有些波折,历时近半年,2017年3月7日收到调令,3月17日入职,这一天成为职业生涯的分水岭。这个月的14日是我45岁生日,蓦然发现不再年轻,已在广外艺服务23年,是该考虑换一个平台延续职业梦想了,所幸抓住了这次机会。当然,许多朋友和同行不理解:你做得风生水起,为何要考虑换单位?于是有了一些"传闻":有人传闻我在原单位犯了错误,呆不下去了;有人传闻我是去新单位担任校领导;其它可笑的说法不一而足。其实真正的原因有3个:一是我在广外艺达到职业的巅峰,不可能再超越自己了,离退休年龄还有近20年,不可能一辈子呆在同一岗位上,有机会时需要换一种职业环境;二是我在广外艺已担任四届图书馆馆长,2017年第五届中层干部换届时要考虑转岗,离开图书馆的机率非常大;三是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是第一批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全国和广东排名均非常靠前,是一个非常广阔的职业舞台,关键是这样自己不会离开图书馆职业。
无论哪个原因,无论哪次变动,最终我留在了图书馆,继续着图书馆情缘。图书馆职业是单调的,只有耐得住外界的诱惑,才能将它当成钟情的事业。如今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为我提供了广阔的职业舞台,我只需要撸起袖子加油干即可。2018年1月,经过提交24项业绩成果材料参与竞争和7天的公示,学校拟聘我为专业技术三级岗位,并报广州市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局审核、备案。在高职院校,非教学主系列的教辅部门人员,特别是在图书馆,能被聘为三级教授岗位是极少数,这更坚定了我继续为图书馆事业坚守的决心。
当我记录这24年图书馆职业生涯的时候,很庆幸自己的时光并未虚度,也庆幸可以为图书馆事业奉献自己的青春和绵薄之力。我天资并不聪慧,学历起点也不高,能做出一些成绩,除自己算是努力的人外,还得到广外艺历届领导的关心和培养,特别是营造了公平竞争的职业环境,让我可以完全依靠实力获得顺利开展工作的职业平台;也得到了业界前辈的指点、提携和帮助,他们是我的人生导师,也是我职业生涯中的一盏盏明灯。我将怀着感恩的心,继续用自己的方式书写图林情缘,也希望影响和培养一批有志于图书馆事业的青年才俊。
作者简介:凌征强,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研究馆员,硕士生导师。
收稿日期:2018-02-27
(责任编辑:刘洪)